海外研修经验分享

中荷高等教育及研究国际化之中国高校科研国际化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17日 点击次数:0
  
借鉴荷兰高校科研国际化经验
推进中国高校科研国际化进程
                                                ——“中荷高等教育及研究国际化”项目赴荷兰专题研修总结
 
      2015615日-19日,“中荷高等教育及研究国际化”项目赴荷兰专题研修班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顺利举办。湖南科技学院派出副校长李常健教授、科技处杨金砖教授、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李文副教授三人团参加了研修学习。研修班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组织管理有序、相关服务工作贴心,培训工作取得圆满成功。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背景和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我国大学学术研究的国际化进程,教育部国际司与荷兰教育、科学文化部委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共同组织实施“中荷高等教育及研究国际化项目”。该项目参训对象为中国有关高校负责科研国际合作的校领导、科研部门负责人以及科研骨干,目的是通过提升参训人员的科研国际化战略制定和科研国际合作能力,来提升有关高校的科研国际化水平。项目分三个阶段:先在国内集中学习,然后赴荷兰专题研修,回国后再集中提升。
      长期以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组织的各种中外合作培训项目中,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高等教育的学习交流比较频繁,而赴欧洲国家的培训项目相对较少。这也反映了我国与欧洲国家高等教育交流不够深入的现实问题。“中荷高等教育及研究国际化项目”的设立,拓展了赴欧洲高校培训的项目,是高校科研干部培训的新尝试。615日-19日赴荷兰学习是本项目的核心环节,它对开阔参训学员的国际视野和启发参训学员的国际化思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教学内容
      在为期一周的研修中,学员们围绕高等教育及研究国际化主题,参加了四种课程形式的学习(日程及详情见附件):
      一是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进行参观考察。615日上午,参观了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环境科学实验室(Laboratory Institute Environmental Studies、计算机系实验室( Computer Laboratories Network Institute、激光实验室( Laser Lab以及图书馆。参训学员对此留下了三个方面的深刻印象:(1)水平高。如:激光实验室拥有国际化的科研团队,其中有的合作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曾获得诺贝尔奖。(2)本科生进专业实验室。如:环境科学实验室有两名本科生在做实验,体现了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视。(3)重视华人教授的桥梁纽带作用。如:计算机系实验室与国内高校的成功合作,与该系华人教授黄智生(Zhisheng Huang)在其中的牵线搭桥密不可分。
      二是听专题讲座。615日下午到19日上午,学员总共听了16场专题讲座。讲座涉及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既对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国际化的整体情况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机制作了介绍,也对荷兰乌特勒支大学、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等相关高校的科研国际化案例做了解剖。同时,还对荷兰的科学体系、科技政策和科研经费管理等,作了专门介绍,并发放了相关辅导材料。
      三是举办圆桌会议。619日下午,研修班举办了“大学教育、科研的国际化及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圆桌会议。除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代表外,还邀请了马斯特里赫特大学、乌特勒支大学、提尔堡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荷兰四所主要的研究型大学负责中荷国际交流事务的官员,以及荷兰教育部、中国驻荷兰使馆、荷兰驻华使馆的官员参加。大家就科研国际化、国际留学生培养合作等感兴趣的话题作了交流,并以“说两个关键词”的方式分析了各校教育和研究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是中国高校国际化案例研讨。我校介绍了我校科研国际化战略的思路和框架,培训组织者——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Kees教授和Peter教授给予了具体指导和点评。
      三、主要收获和启示
      619日上午,研修班学员就此次培训的收获进行了座谈。大家谈到,过去对荷兰和其他欧洲国家的高等教育情况了解不太多,通过此次培训,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维、获得了信息,受益匪浅。主要收获和启示主要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要用全新的思路和方法思考和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神学院系主任WimJanse教授在题为“学院层面的国际化战略:以神学院为例”的报告中,围绕“为什么要进行国际化、国际化做什么、国际化如何做,以及国际化由谁来做”四个基本问题展开,认为国际化的动力来源于大学的使命和愿景,大学要想实现自己的使命和愿景,国际化是必经之路,而战略选择则是关键。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愿景是在维持“多样性”中进行“开放的学术对话”,在该愿景下,学校国际化战略目标选择为“可见性、相关性和活力”。可见性是为了使自己成为潜在的合作对象,相关性则是确保在多样性的学术对话中与自己的学科相关,而组织层面、国家层面、国际层面的自我定位则是工具,以此来形成一个层层嵌套、互相支撑、充满活力的国际化体系。除WimJanse教授,其他授课专家也都使用了“Why-What –How-Who” 分析方法和“可见性、相关性和活力”三个关键词。这说明,“Why-What –How-Who”是荷兰同行分析高等教育及研究国际化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这一方法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方面,实际上却简洁有力地指出了高等教育及研究国际化的四个关键问题:为什么做(动机)、做什么(内容)、如何做(途径与手段)、谁来做(责任主体),一所高校国际化的推进和成效取得,莫不与这些问题紧密相关。在制定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规划时,需要就这四个问题的核心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合理解答。而“可见性、相关性和活力”强调的国际化的实际成效、专业优势和机制等关键问题,对我们思考和制定科研国际化战略规划、开展国际科研合作也具有很重要的启发。
      二是不同高校的国际化战略要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定位。荷兰是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国家,特别是面向欧盟国家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受到国际化文化环境和氛围的影响,荷兰高校尤其是13所研究型大学把国际化作为大学发展的基本战略。各校应该针对自身对国际化重要性、紧迫性的理解和认同程度上的不同,在制定国际化战略时要结合学校实际来准确定位。如:结合学校实际的“适度”问题,即需要将国际化战略作为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思考对哪些学科、哪类教师的国际化要有高要求,而不是盲目地全面国际化,后者要求高但落实难。我校作为地方院校具有国际化基础比较薄弱的现实困难,国际化要找准方向和切入点,比如重点抓课程的国际化、重点学科的国际化、教师出国学习交流、部分考研学生参加英语暑期课程等。
      三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要注重实效。这次培训中,大家关注到一个现象,就是有的学校面上国际化的项目、交流比较多,但真正开展合作、取得实际成效的比较少。这方面引起了每个参培人员的关注。关于国际科研的“真正”合作问题,本次授课专家也作了探讨,影响荷兰高校国际化成效因素如信任度、规则意识、人员和经费管理等经验,对提高国内高校国际合作的效果有所启发。
      四是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在科研国际化中由下而上的推动作用。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国际化有一个重要思路,就是支持、鼓励教师个人的国际科研合作,与南非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一思路对我校是有借鉴意义的,即国际化应充分发挥教师的自由探索与合作精神,由下而上的推动也很重要。当然,这会遇到教师科研兴趣与学校科研国际化规划的不一致问题,对此需要在鼓励、支持的基础加以指导和统筹。
      五是要积极获取和分享科研国际合作的有益信息。前来授课的专家和619日下午参加座谈的代表先后介绍了各自学校科研情况,其中一些信息可以为参训的我校提供参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鉴于本次与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是首次合作,而且还将进行今后的持续合作,研修班学员也实事求是地分析了项目的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还不够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研修班以邀请专家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实践经验为主,对赴荷兰之前集中培训时所聚焦的参训高校国际化规划制定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性的辅导和研讨还不足。其次,本次研修班的主题为“高等教育及研究的国际化”,但主要谈的是科研,教育涉及的少,而且介绍的主要是荷兰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国际化。但参与本次培训的学校差异性较大,需求存在一定差异。比如湖南科技学院除科研外,还关注地方教学型学校教学工作的国际化。
      二是集中授课安排过满,现场考察和交流时间不足。这次荷兰主办方很负责,安排的讲座课程较多。这在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三个问题:首先,课程过满(有时一个上午就有4场讲座),学员与授课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和研讨时间不足。其次,参观时间仅为一个上午,参观的学校仅为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但参训人员其实是想多看几所学校,以便现场体验不同高校的国际化,增加感性认识和比较学习。第三,缺少自主学习时间。
      三是翻译的专业性不足。本次培训邀请的两位翻译分别是在读博士和毕业硕士,尽管工作态度很尽责,但由于均为非教育学专业,也非专业性的翻译人员,因此翻译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离学员需求还有一定差距。这样对培训的效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课程设计的针对性,增加人才培养专题和针对性辅导。要在保证围绕科研合作主题课程的基础上,增加1门人才培养方面的专题讲座,并辅之以学校考察,内容可以侧重本科和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同时,要针对国内集中培训时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介绍,力求解决规划制定中的实际问题,而不能侧重“有什么资源讲什么课程”。
      二是调整课程比重,增加现场教学和研讨交流。对本次开设专题讲座进行精选,减少部分课程,一个上午最多邀请两个专家,以便增加每位专家与学员的交流时间。同时,在一周里现场教学时间应为2:3,用两天时间来考察学校,建议参观3所学校为宜。阿姆斯特丹城市较小,交通便利,在市内多参观学校,值得考虑,也可行。如:第一天上午参观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下午开班和开班讲座;第二天讲座;第三天再去两所学校。目前的部分讲座可以在讲课专家所在学校讲,在该校先考察后再听讲座,效果更好。同时,建议安排半天的自主学习。
      三是提高翻译水平,邀请教育学专业博士或专业翻译。翻译工作在出国培训学习的关键环节。对英文水平不高的学员来说,如果翻译不准确、不完整(遗失关键信息),再好的课程也出不来好的课堂效果。因此,建议今后的培训安排教育学专业、英文基础好的博士,或者专门的翻译人员。
 
 
                                                                     湖南科技学院
                                                                     团长:李常健
   
                                                                    2015717
合作学校